找到相关内容809篇,用时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中国文化与佛学(2)

    识别的意思,死后即是灵魂,活时则为神识。   关于识的问题,南北朝时百年间展开学术论辨,无神论、有神论,梁武帝也参加论辨(见《广弘明集》)。  两重世界  根据小乘佛学及方等佛学,是将物理世界和精神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3452408.html
  • 地皎法师:我与地藏菩萨之因缘(1)

    受尽业苦折磨,真是可怜可悲!南无大愿地藏菩萨,大慈大悲!  「人命无常呼吸间,眼观红日落西山,若不精进勤修行,一失人身万劫难。」一个人若于临命终时,心存罣碍,失去正念,就无法解脱,而且神识茫然,无所...

    地皎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53052679.html
  • 地皎法师:我与地藏菩萨之因缘(2)

    伤天害理、万恶不赦的大罪人才会堕入,也不必经过七七四十九天,一个人往生之后,如果没有大善知识力挽狂澜,慈悲救拔,其神识很容易随业风四散飘泊,一眨眼的瞬间,便如射箭般直接堕入,万劫不复,这实在非常值得...

    地皎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53052680.html
  • 五台山带发僧

    而自己的神识,却呼地一下跑出去了。  他来到了一个阴森森、凄惨惨、黑沉沉的地方,一片鬼哭狼嚎之声,前世罪大恶极者,在这里受到相应的惩罚,砍头断肢、抠眼拽肠、油烹水煮等等,什么样的刑罚都有。他知道这是...

    陈晓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93454220.html
  • 佛教对于人类的永恒价值 ——佛教(佛经)价值内涵之探讨

    ,无论受戒与否,违犯者都要得到恶报。最后一戒(不饮酒)为“遮戒”,即遮止违犯前四戒。因为饮酒容易乱性,在饮酒至醉、神识不清、自制力差的情况下,容易做出各种恶行。在佛教而言,一个人只有遵守了五戒,才能谈...在死时将神识与气从顶门提出而获得解脱的秘诀。修行者生前用观想、提气等方法打通顶门(开顶),观想阿弥陀佛等本尊在顶上端坐,此法修习成就,可以自主生死。临终之时或不想活时,只要依法将神识提出顶门,投入本尊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22454379.html
  • 四阿含经之研究(1)

    来趣,便不成胎。若复识欲来趣,父母不集,则非成胎。若复母人无欲,父母共集一处,尔时父欲意盛,母不大殷勤,则非成胎……父母(以上为二事)集在一处,父母无患,神识(即第三事)来趣。然复父母俱相有儿,此...忧愁者,此非其宜……能除去愁畏之刺,脱生老死,无复灾患苦恼之法。”(增:卷廿四)  心识,不可测,有时称为“神识”。神识遍一切时处,是永无所著的。一心可散为百千万亿心,百千万亿心可归于一心:  “尔时世...

    程文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220855312.html
  • 宗密《华严原人论》的论证系统与三教调和思想之研究

    知乎?草木亦皆禀气,何不知乎5?  宗密对于斥破元气之说,则是采取诘难之法,他使用了五个疑问对照,以为发明元气说法无法成立之由6。  其一,元气所生的的婴孩,其忽生之神识未曾学习思虑,何以就有骄恣爱恶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83555869.html
  • 澈见本心(1)

    若知真因地者,即知六尘本清净,实无尘可染,   不舍不执,则一切时中,  乃至吃饭、睡觉,行住坐卧,皆名禅定。   迷者以神识强压心念成断灭,而入无记空,  是名痴定,不名禅定。   然神识不久即将...

    吴耀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03256667.html
  • 清代魏源居士无量寿经会译及净土文章

    。身亡命终。弃捐之去。莫谁随者。又或于所怨仇。更相报复。于所恩爱。互相贪恋。世世转剧。或父哭子。或子哭父。兄弟夫妇。更相哭泣。惟己之神识。独生独死。独往独来。苦乐自当。无有代者。或有勉修福田。情执深重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05956699.html
  • 中国书道艺术的内在主体性进路——以禅宗精神为中心

    王羲之(321-379)曾明确指出这一运思过程他说‘凡书贵乎沉静,令意在笔前,字居心后,未作之始,结思成矣。’(王羲之《书论》)”从贵乎沉静与意在笔先言,就是指在挥毫纸帛之前,神识已然默运心中,在表现为...

    吴有能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63957072.html